加入我们

孔阳国学社

北京:活动回顾|儒门分享会:“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学习儒家成人之教的点滴心得”儒门分享会成功举办

2018/11/27

2018年11月25日下午,第四次儒门分享会“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学习儒家成人之教的点滴心得”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学友们相聚一堂,其乐融融。

下午2时许,分享会正式开始,孔阳国学工作室青年儒者张珂结合经典与自身经历,与学友们真诚分享了学习儒家成人之教的点滴心得。

 

青年儒者张珂

 

    (学友们欢聚一堂)

 

在对朱翔非先生以及孔阳国学工作室进行了简要介绍后,张珂学友首先讲述了青少年时期的一些经历,引起在场学友的共鸣。

孩提时代,我们天然地期待成长、憧憬成年世界,以为长大便意味着独立和随心所欲。可是,随着年岁渐长,我们慢慢发现,“大孩子”的世界并非我们曾经憧憬的模样。

人的第一次成长,是第一次直面世界给我们的难题之时,但年龄的增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解决难题的方法——面对困难的时候,成年人依然那么狼狈。

然而真的每个人都如此吗?我们能否对困难有所准备?先生在西山面授时讲解的《礼记·儒行篇》给了张珂学友答案:“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原来儒者是这样“自立”的,是以“人”的状态去迎接所有困难的。

在朱翔非先生主讲的《中华人文精神简史》课程中,历史上那些能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能够为正义慨然赴死的中国人的精神高度,给张珂学友带来了热血翻涌的真实感受,也让她意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成人”。

 

 

 

谈及成人,必先明确何谓人。张珂学友再次通过一个“人”字,形象地阐释了一个完整的人是包括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三方面的。而一个完整的人去跨越困难时,会从形而上得到力量。

明确了“人”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何谓成人。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子路结缨而死,以生命实践了“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成人之教;重温经典,《中庸》曾曰:“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荀子·儒效篇》有言:“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真正的成人,是人格完备的人,这样的人展开之时,有着天地难以容纳的宏大气象。

但是,知道“成人”的概念并非成人之路的终点。张珂学友讲述了自己在学习儒家过程中真实遇到的困难,包括“求人知求人怜”,渴望得到先生和学友们认可的心理状态;在离开了儒家的实在学习中,依旧不知该如何自处的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张珂学友直言,这些问题说明,从儒家学到的还只是知识,一切还是儒家的,不是自己的,这才是最大的困扰所在。

真正踏上成人之路,首先要“立志”、“为己”。《论语·宪问》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剥离所有外在身份,回到自己的生命,做自己的工夫。正如先生所言,“当下把自己的工夫抓住,这就是对的”,找到自我,使“我”的状态可以完整呈现,便“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这个时候人会真的自信、自由,正常地面对生活。

 

学友们认真聆听

 

然而,“为己”并不意味着支点在“我”。先生曾说:“你的支点如果在‘我’,那就是先天的。如果挪到道那里去,那就属于再造乾坤。”应“以道为支点”,超越出来,从更高远的角度去看眼下的问题,“直道而行”。

在这一点上,张珂学友讲述了她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遇到的打击和挫折,也是在那个时候,她第一次完成了儒家意义上的超越,敢于突破那层看上去决定人生的那层膜,敢于对从小不认可的东西说不。有了直道而行,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站起来。

回归今日,儒家究竟解决人什么层面的问题?张珂学友给我们的答案十分明确:儒家解决人信仰、生命本质的问题。儒家给我们一个支点、一份底色,因为有儒家,我们可以感受到永恒的欢乐,能够像真正的人一样堂堂正正立在天地间,这就是成人,这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张珂学友的分享结束后,现场的学友们围绕“立志”、“直道而行”、“儒家的道与基督教的上帝有何不同”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张珂学友真诚作答,现场气氛温暖而融洽。

下午四时许,第四次儒门分享会正式结束,会后,反响热烈,感触良多。有的学友表示“延续了上一次分享会的热血沸腾”,也有的学友感到“解决了许多积压在心里的问题”,还有学友表示“更坚定了对儒学的一些认识,看到了活生生的人的发展”,更有学友对本次活动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在此感谢各位学友的真诚分享。

 

今后,儒门分享会系列活动还将持续推出,诚邀感兴趣的学友们关注后续信息。

上一篇香港:活动回顾|《南漢山城》觀影會

下一篇香港:活動回顧 | 《南漢山城》觀影會成功舉辦

分享:

精选留言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您的留言可能会被显示在精选留言中,是否同意?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