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工作室新闻

《儒者之路》成功举办!丨司徒瑜:生命之河,涌新不息

2019/04/17

  《儒者之路》系列讲座现已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儒者之路》是孔阳国学工作室在「孔阳国学堂」网校平台推出的网络直播系列讲座。三十多位跟随朱翔非先生学习的学友将在此分享他们走向儒家的心路历程。在讲座中,这些学友不仅会分享他们学习儒学的个人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为大家具体讲述他们如何修持儒家心性工夫,并如何将儒家工夫落实在日用生活之中

 

2019年3月30日晚,司徒瑜学友在学堂网校平台做了题为《生命之河,涌新不息》的分享。这条生命之河淌过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学友童年的懵懂纯真,青年的飘渺情怀,经由佛、儒门而对人性与道的体悟;也孕育了她的精神生命。

 

一.童年的生命记忆

司徒瑜学友生于70年代,关于时代的记忆,她有这样几个无法磨灭的画面:

 

四五岁时的自己,透过厨房的一扇窗户看到延伸的马路上,是一片灰蓝的自行车流。因为那个年代,人们的穿著几乎是清一色的或灰或蓝的中山装。

 

当时有一位邻居阿姨,有一种知识分子朴素的高贵,与邻居甚少往来,总是保持着距离,对我们小孩子倒是很和蔼。在母亲哄我喝粥的故事里,曾经断断续续讲过他们家的经历,说阿姨的丈夫是广州某所技校的校长,文革时被打成右派,被批斗,也不知怎么的,被斩断了四肢,只剩下躯干……

记忆中的画面是时代赋予周围人的生命状态:贫乏、灰暗、人命贱如草芥,人心麻木不仁。但在这样灰色调的世界中,也有暖色阳光: 

幼儿园前的时光都是在乡村度过的,乡村,祠堂,古镇,尚未完全解体的大宗族生活环境之下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给自己以温情。其中这么一个画面也是自己一辈子忘不了的:午后阳光很温暖,奶奶坐在太师椅上,自己和堂弟一人坐着奶奶的一条大腿,祖孙三人一起谈天说笑。

 

二.理想

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司徒学友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的广州成长。她从小就有教书育人的理想,在青年时代终于如愿,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初三时听物理老师说,国家与国家未来之间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一个国家教育的高低决定了国家的未来。自己听得热血沸腾,当时就去报考了师范学校。

 

那时自己最喜欢三篇古文《爱莲说》《陋室铭》和《桃花源记》,前者是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后两者是自己的理想生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归隐桃源,与世无争。

 

真正有了工作经历后,司徒学友开始意识到,教师对于学生们的人生有重大的引导意义。“我不只是个教书匠,是可以救人一命的。可是,我也会犯错,也可能因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扼杀一个学生的精神生命,甚至于肉体生命。”

 

三.佛门求道

随着年龄渐长,爱情受挫、难以面对生死等等带来的痛苦让司徒学友总想寻找一种超越的力量,而曾经要好的同学的离世,则将她直接推向了佛门。

 

佛门有自己的法门,包括观想、忏悔、念经、念咒,以对峙内心的贪嗔痴慢疑,佛教称为“五毒”的生起。佛门的一些法门和修习,的确是给自己带来了心灵的安定和快乐。

 

在佛门的另一个收获,是从自己的师傅身上,看到一个修行人时刻处于定的状态。以及他用身体力行示现,佛门最高的法是菩提心,要以一颗真诚的菩提心去为众生做事情。他也和朱翔非先生一样,说过“要千方百计渡众生”这样的话,说是他的师父圆寂前嘱咐他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经过佛门的学习,司徒学友对道的信力逐渐坚定,只是彼时这种信力只是建立于对师傅、对佛菩萨的信力,而不是意识到自性具足,对自身完整人性的信力。

 

2011年,司徒学友母亲的辞世,却让她在佛门之外,感受到人性的神圣与灵性,以及对生死的超然。

 

离世前的一周,母亲的眼神变得如孩童般清澈,笑容纯净。她走之前,最后一个举动,是悄悄地走进我的房间,为我打开空调,把我的房间放凉。她爱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这个过程中,自己又一次面对了生死。当自己真正面对,当自己在医院陪护母亲一个多月,做到“昼夜侍,不离床”,将女儿本分做尽的时候,自己的感觉不是痛苦,反而是温暖、幸福,甚至是甜蜜的。

 

四.走向儒门

2016年秋,在尹洁学友的引导下,司徒学友进入学堂跟随朱翔非先生学习儒学。

记得2017年,第一次参加暑期大会的面授,第一次见到先生时,自己曾问先生:自己原来在佛家学习,现在来儒家学习,不知两者有没有冲突?先生当时给自己的回答是:“你需要往上走,何况我们是先有了儒家再有佛家。” 当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回答背后的深刻,先生是一并把工夫和华夏身份告诉了自己。

司徒学友回忆,进入儒门之后,她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明白何谓“往上走”,也经常以少为足,停滞在形而中的快乐里却不自知。直到2018年3月30日,司徒瑜学友参加了工作室组织的“阳明归来修习营”,与众学友跟随先生去阳明墓前祭拜阳明先生,这次祭拜给了学友很大提振:

这是自己生命之河重新涌动,值得纪念的生命时刻,也是自己在儒门第一次立志。我和华富学友约定,希望十年后,我们再次立于阳明墓前之时,能成为那个可赤手搏龙蛇的人。” 那一刻开始,自己真的想闻道了,不能说工夫都做对了,但是状态是精进的。

 

五.儒家工夫

回忆起做儒门工夫的点滴,司徒学友直言自己经常犯错,不知道怎么做工夫。

我曾经惯性地用佛家的观想来做儒家工夫,比如观想着一团大光明,对应自己的礼。阳明修习营时,先生说“不行,这样把工夫做死了。” 先生也曾在日记里给自己留言:以道为支点做工夫,不动而动,向前走。”但自己做不上身,感觉只是提着一个概念,甚至像咒语一样心里念着。  我也曾在与学友的相处、共事、工夫切磋中生妒忌心,斤斤计较却又虚伪不言,甚至将情绪带到工作中,把怨气发泄到学生身上。看见自己完全是堕落到了形而下之下层面,非常难过。那时的自己,整个精神生命是瘫软着的。在极其难受的时候,想起先生教的,行不顾影的工夫。当时自己还很难做到“不顾影”,就先去做“行”。循礼去做身份该做的事情,这样做着内心也渐渐平静了。

 

在《论语下》的课程中,先生对“鸢飞鱼跃”这句经文的讲解使司徒学友对工夫焕发了新的感受。先生说,“一天里总有那么的一刻,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一剎那,清明无杂念,舒畅安和,有淡淡的温暖和喜悦生起。引起这种感觉的,可能是睁开睡眼的一瞬,一股清风,蓝天的白云,老人、孩子温暖的笑…捕捉住这样的点,不断深入,能直通宇宙精神。”

 

而在《经史合参》课程中,听先生讲《大学》录音,令司徒学友特别有启发的是“新”。先生说:“时时刻刻都在当下的生命感之中,感受内心慎独那一点。” 当即向内感受自己的生命,就有一种涌新的生命感。

 

六. 自性具足

先生在《形中论》讲:“人性是立体的,有形上、中、下三部分。” 回顾自己的生命之河,司徒学友说,她自己对人性也有了新的认识,因之也更坚信自己也可以闻道的神圣性。

 

 

回顾过往,自己的生命在没有认识到形而上的时候,甚至在每一个最迷茫的关头,都有一种向道的本能。我因此尊重每一个生命蕴含的神圣人性,只要向道而行,自己和每一个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

 

 先生让我做《儒者之路》的分享,不评价、改动我一个字,从未打击我,却又让我自省自觉。先生始终相信自己、相信人性。先生说:“天何言哉,这是儒家对形而上的态度。” 对自己形而上的引导,又何尝不是“天何言哉”!

 

自己一路拖泥带水,风尘仆仆,但确乎是感受到自己的神圣人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那是天赋予我的,也赋予了每一个人,谁也剥夺不走内在的神圣性!犯错又如何?那不过是我的生命之河向着形而上奔涌,带出的一颗小石子。

 

 

先生说:“闻道是最关键的,闻道之后,没有什么在形而中解决的问题。” 

 

司徒学友说:“犹记阳明墓前的立志与约定,犹记先生 '闻道是此生唯一且重要的事情' 之教诲。阳明墓前之约已过去一年,九年后,希望与先生和更多的学友们再次携手阳明墓前,向阳明先生汇报! ”


第九期

时间:2019年413日(周六)

晚8:00

主讲人:查容

 

 

孔阳国学工作室志愿者,追随朱翔非先生学习儒学三年,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愿以传播儒学为终身志业,愿更多人体会到精神生命的温暖。

线上参与

网址:http://www.kygxt.cn/course/138

 

线下参与

线下地点:孔阳国学工作室
(和平西苑20号楼C座401室)

 

讲座精彩内容,将在本网站和「儒见」微信公众号刊登

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微信客号

 kongyangguoxue

 

欢迎您留言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转载文章请向公众号留言。

 

《儒者之路》

以最真诚的话

为您讲述儒家最真实的故事!

上一篇《儒者之路》成功举办!丨边研:学以成人

下一篇《儒者之路》成功举办!丨查容:原来这样才是真的活着!

分享:

精选留言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您的留言可能会被显示在精选留言中,是否同意?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