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首页 > 儒见专刊 > 史政风俗

“大明建国650周年”

2018/02/19

过年了!

今年是2018年,戊戌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共八大60周年。戊戌变法120周年。……

当然,还有一个周年纪念,就在今天:

大明开国650周年。

1368年的正月初四,吴王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年号洪武,国号大明。


650年过去了,在今天追忆洪武一朝留下的历史记忆,恐怕会有不少令人唏嘘之处。

 


南京明故宫午门城砖。南京皇宫建成于吴元年(1367),吴王朱元璋命令官员在城砖两侧留下铭文,标明城砖的产地以及参与制造的各级官员、民工民伕的姓名信息,以便进行质量追溯。笔者自摄


明朝初年,人不愿意当官。

洪武年间,做官门路甚广,高皇帝恢复了汉代的察举制,做官不但可以通过科举,还可以通过推荐。洪武十五年,高皇帝甚至要求天下朝觐官员每人必须推荐人才一名。经吏部推荐应当授官的,曾多至三千七百多人。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人竟然经常把出仕当成畏途,唯恐避之不及。江西省有夏伯启叔侄二人,为了不做官,居然自剁手指。明太祖甚至为此定了一条死罪,叫作“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专门逼人出来做官。

 


网友观点。via 人民网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不仅是因为清高,更因为那会儿做官的真的不易。

明太祖整治官员队伍,手法之残酷,彪炳史册。对贪官的种种酷刑乃至于“剥皮填草”就不用说了,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哪一个不是株连上万?在京城做官的,每天早朝上班,生死未卜,如同上战场一般: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京官每天早上上朝,一定要和老婆孩子诀别,到了晚上没事,就要互相庆祝,终于又活了一天!”赵翼《廿二史札记》引《草木子》)

不但京官如此,地方官也做得提心吊胆,不敢懈怠。方孝孺曾记叙洪武年间之事:

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或有毫发出法度、悖礼义,朝按而暮罪之。其重名实、辩臧否,诚古所未有也。(方孝孺《逊志斋集·送祝彦芳致仕还乡序》)

而对地方官造成最大威胁的,竟然是上访。

2014年,我国就已经禁止“越级上访”,不但有“男子进京旅游被当上访者抓回”的新闻,笔者从北京前往河北昌黎一带旅游,还曾因为相貌乖戾,被巡警误认为上访群众遭到盘问。

可是在明初,老百姓“越级上访”,不但有法律保护,而且可以“一越到底”。


明大诰书影


洪武皇帝颁布过一个有名的《御制大诰》,汇编了皇帝本人的刑法判例,动员天下百姓学习,十九万三千四百余人曾因背诵《大诰》得到赏赐。这里面规定,全国府、州、县各级地方官员,如果有巧立名目、害民取财的,百姓不但可以直接赴京告状,还可以直接找皇帝当面申冤,任何人不得阻拦。洪武十九年(1386),嘉定县民郭玄二等两人持《大诰》进京告状,经淳化镇时,被当地官吏盘问索贿,最后竟判处阻拦官吏一人斩首,一人刖足的酷刑。

更有甚者——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为害一方的,城乡百姓可以直接将其绑缚押送京城:

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役之吏,在闲之吏,城市乡村老奸巨滑顽民,专一起灭词讼,教唆陷人,通同官吏害及州里之间者,许城市乡村贤民方正豪杰之士有能为民除患者,将老奸巨滑及在役之吏、在闲之吏绑缚赴京,罪除民患,以安良民,敢有邀截阻挡者枭令。赴京之时,关津渡口毋得阻挡。(《御制大诰·乡民除患》)

洪武年间,乐亭县主簿汪铎,手下小吏被乡民绑缚进京。为了避免牵连受祸,汪铎竟然追赶四十里,向乡民乞怜求免。

一方面是强力反腐,整顿吏治,另一方面,是发展文教,广开人才选拔之途,造成了明朝初年清明的政治环境。钱穆先生说:

洪武以来,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英、武之际,虽内外多故,而民心无土崩之虞,由吏鲜贪残故也。(明朝建国一百多年,官员队伍没有腐化变质,吏治澄清。英宗、武宗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但是民心没有动摇,国家的公信力没有瓦解,原因在于很少有贪污残害百姓的官吏。《国史大纲》第三十七章)

建国百年以上,官员队伍不腐化变质,这一点,不但超越唐、宋,恐怕不少所谓现代国家也做不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太祖像



明朝人重气节,不怕死,敢和皇帝叫板,自明初就是如此。

洪武十三年的夏天,太祖刚诛灭了胡惟庸一党,五月四日,一个闪电劈了皇宫的谨身殿(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保和殿),第二天,太祖下罪己诏,承认连坐诛杀过当,“甚非上帝好生之德”,下令大赦,天下一年田租全免。

免租是好事,但没过多久,皇帝忽然又派人征收江西省之前拖欠的租税。当时主事的官员名叫郎礼,认为皇帝此举是失信于天下百姓,干脆不执行,史载:

礼以失信天下,不奉诏,固遣,固不往。(《罪惟录·太祖高皇帝纪》)

“固遣,固不往”五个字,十分传神。最后,朱元璋大怒,将郎礼处以死刑。郎礼就义,他的妻子也在家自尽身亡。事后,皇帝很后悔,传旨厚葬二人。

对上级命令,即便是出于皇帝的圣旨,不合理的就坚决不执行,而且死不足惜,这样的人,六百年前真的有过。

周观政任监察御史,监管皇宫的奉天门(相当于北京故宫太和门)。一天,有太监带着一队女乐进宫,经过奉天门,被周观政拦住了:女乐不得进宫。太监说;“我可是奉命行事!”可周观政说什么也不放行。太监气急败坏,找皇上告状。不一会儿,太监出来,说:“御史大人,这下您总算可以消停了,皇上已经罢女乐不用了。”历史记载了接下来惊人的一幕:

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我一定要听皇帝当面讲。)”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宫中音乐荒废已久,朕就是想让宫女学习学习……不过朕已经知错了,御史大人说的是。)”左右无不惊异者。(《明史》卷139《韩宜可列传附周观政传》)

明太祖起居是在乾清宫,走到奉天门,要先出乾清门,再经过谨身、华盖、奉天三大殿,应天(南京)皇宫虽然坚朴不华,规模不大,但这也是一段不近的路程。御史抗旨不遵,还要求国家元首当面收回成命,皇帝不但不生气,还亲自出宫向御史认错。

六百年过去了,我们再没见过这样对待领导的下级,也再没见过这样对待下级的领导。

 


站在明故宫午门城楼向南眺望。摄影/张文虚


壬午之变,燕王朱棣起兵篡位,尽诛建文忠臣,当时的一辈忠烈之士——方孝孺、景清、铁铉、黄观……都是在洪武一朝成长起来的儒生。

黄观,所谓“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说的就是他,洪武二十四年(1391)进士科状元及第,时年二十七岁,是史上唯一第一次参加科举,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就均获第一名的状元。朱棣破应天时,黄观正在池州募兵勤王,闻讯,投罗刹矶殉国。其妻子携家人在应天淮清桥投秦淮河自尽。这是明初的状元公形象。

铁铉,色目人后裔,洪武年间,以太学生授礼科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曾经审理疑案有功,明太祖赐其字为“鼎石”。建文时,在前线抗击燕军,兵败被俘,不降,背对朱棣坐廷中大骂不止,朱棣命人割铁铉的肉,烧熟塞入他口中,问:“甘否?”铁铉厉声回答:“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最终凌迟而死。

景清,洪武二十七年进士。朱棣即位,景清假意归顺,怀藏利刃准备刺杀,不幸败露。朱棣责问,他奋起回答:“欲为故主报仇耳!”凌迟而死,诛灭九族,乡里亦遭屠杀,时称“瓜蔓抄”。

方孝孺,洪武十五年,被大学士吴沉举荐入朝,太祖向皇太子朱标称赞:“此庄士,须老其才用之。(这是庄正之士,应再让他的才干更加老练,方可大用。)”遣还乡里深造,遂蔚为一代学宗。洪武三十年,方孝孺文集出版,时人作序,称其“发言持论一本于至理,合乎天道,自程、朱以来未始见也。天下有志之士莫不高其言论,将尽弃所学而从之”(林佑《逊志斋集序》)。

建文帝即位,任方孝孺为翰林侍讲,辅佐建文帝进行改革,规范君主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限制君权,减免赋税,推行文教,对明太祖遗留的弊政颇有匡救。燕军渡江,建文帝坚守应天,效死勿去,正是遵循方孝孺的建议。李景隆开门迎降,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踪。方孝孺丧服日夜恸哭阙下,被逮。朱棣撰写即位诏书,左右一致推荐方孝孺,于是面见方孝孺,史载:

(朱棣)曰:“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孺大批数字(“燕贼篡位”),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文皇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声愈厉。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顾,乃尽杀之,然后出孝孺,磔之聚宝门外。孝孺慷慨就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方孝孺宗戚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牵连戍边者不可胜数。

明朝灭亡后,大儒黄宗羲隐居不仕,作《明儒学案》,总结有明一代儒门历史,翻开《明儒学案》正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篇端刘宗周《师说》对方孝孺的表彰,书中更是将方孝孺列于《诸儒学案》之首,称其“持守之严,刚大之气,与紫阳(朱子)真相伯仲,固为有明之学祖也”。可以说,方孝孺是亡国遗民撰写一代儒门历史,希望留给天下后世的明儒形象之代表,也是明代儒学在开国以来的社会风气涵育下,经过三十五年发展,留给世间的儒者群体之代表。今天,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方孝孺这一辈儒生过于刚烈、难以理喻,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世界上曾有一个国家以这些人为荣。

其实不仅仅是他们,六百五十年,的确是一段太漫长的岁月,期间发生了太多次天翻地覆的变局,明朝初年的种种人和事,似乎都已经与我们显得那么遥远、陌生、甚至难以理喻,与我们和我们所经历的那么不一样,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弥足追思,因为那也曾经是中国。


(完)


※本文系作者原创并授权本刊发表,所有权利保留

※延伸阅读
朱颐钊,〈买醉都无万历钱——拾取失落的晚明记忆〉
朱颐钊,〈郑成功姓郑吗?——南明40年的慷慨悲歌〉
朱颐钊,〈三月十九,岂能忘乎?!〉
朱颐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吗?〉
王舒墨,〈异代萧条同此志——从张苍水到章太炎〉


如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平台:


 

上一篇罕为人知的朝鲜反清复明秘史

下一篇改变,为了我们的孩子

分享:

精选留言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

    您的留言可能会被显示在精选留言中,是否同意?

    推荐阅读

    孔阳国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79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