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儒者王雨田

到场学友们
在简要介绍了朱翔非先生和孔阳国学工作室后,王雨田学友以博主“走饭”的微博留言和一度流行的“小确幸”为引入点,探询人们为何会“忧”。
一方面,我们总会被外在的事物牵扯生活,时常感到压力、焦虑,甚至没有缘由的苦闷,而日常生活中种种“小确幸”又都是稍纵即逝、难以为继的;另一方面,我们在面对浩瀚无穷的宇宙时,也会不禁“哀吾生之须臾”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忧虑。
患得患失、焦灼难安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那么古人又如何呢?翻阅经典,我们看到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即使在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时,颜回也不改变他的“乐”。
颜回之乐,是来源于形而上的绝对力量的仁者之乐,是人人皆可有之乐。在这里,王雨田学友与大家分享了朱翔非先生所讲的“体仁”方法:想象手心里有一只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鸡雏,它带给我们生命本身萌动的温暖与淡淡喜悦的感受,便是近似于“仁”的欢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仁”的背后,有超越的、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道”在。儒者的精神生命,始终与“道”相联结,“道”是儒者的内在支点。在西方宗教中,人们往往会将一腔辛酸寄托给冥冥中的神灵,儒家则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使儒者快乐的支点在内心。
王雨田学友结合自身经历,真诚分享了在学习儒家、为儒家做事时如何逐渐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支点,又是如何在带着仁去做事时,深切体会到“成败利钝,非我所虑”,并与学友们分享了朱翔非先生所讲的“赖账”工夫。
学友们在认真思索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像守护一团小火苗一样去守护我们内心的温暖,维护仁者之乐,便是“不忧”的秘诀。
实际上,仁者也有终身之忧:“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礼记·儒行》)儒者对世道人心的担当是其终身之忧,但终身之忧并不会影响到仁者的终身之乐。换言之,正是因为儒者体会到了贯通宇宙的乐,想要别人也能获得这种欢乐,才会对世道人心始终怀有忧虑。

学友在认真记录
终身之乐的背后是永恒的超越的“道”,那么没有闻道的人,也可以向永恒的欢乐靠近吗?答案是肯定的。
追求闻道,就像是一个射箭的过程,这只箭是否指向靶心很重要。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是指向闻道的,那么在这只箭射向靶心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仁者的永恒之乐。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学友们积极踊跃,提出了很多深刻的问题,王雨田学友一一作出真诚的回应,现摘录如下:
A:需要经典和老师的帮助。比如在子贡的闻道之路上,孔子就给予了很多重要的指点。在老师的帮助下,闻道之路会走得更快。
A:他们都向着闻道而去,同时又是各种各样的鲜活的人。儒者活得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既无愧于天地,又无愧于内心,是能够更加真实地成为自己的人。

A:“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响应自己内心的第一声呼唤,人就会越来越向“直”的方向走。
A:“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礼记·儒行》)儒家是独立于政治的存在,是关注精神生命的信仰,儒家要做的是把正常人的生活权利还给每一个人,仅此而已。从经典中,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最真实的儒家。
留言板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