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
↑欲了解课程消息,请点击图片↑
2019年第二期「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课程正在报名中,欢迎关注、购买!
1
《阳明与心学》-回顾
孔阳先生说:“是人,是中国人,活到今天,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就应当重视这个——‘王阳明与心学’。”
清朝末年,整个中国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人们不学王阳明,甚至不知王阳明。但1905年在日俄之间爆发的对马海战,“让中国人知道了有王阳明”。日本海军统帅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海军大获全胜,也使日本获得全世界的瞩目,而在他背后矗立的,是“一生俯首拜阳明”的精神信仰。
对马海战(图片来自网络)
受此影响,二十世纪的大批中国青年赴日留学,蒋介石即是其中之一。在自述中,他曾这样回忆日本人学习阳明学的情状:“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归国后,蒋介石决心将《传习录》推广出去,但收效甚微;晚年在台湾,他将“草山”改名“阳明山”,并教导其子蒋经国:“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可见蒋介石对阳明学的推重一以贯之。先生评价说,这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阳明时刻”。然而,百余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依然不了解王阳明,不知如何学王阳明,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缺憾。
阳明山(图片来自网络)
在解读王阳明的人生之前,先生首先明确了明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章太炎先生曾说,“历代开国之正,莫过于明”;孔阳先生则评价,“明朝是中国文化高峰之上的又一个高峰!”阳明心学,正是明代文化高度的集中表现。
巨浪之上的巨浪/(日本)葛饰北斋绘
王阳明是状元之子,家世清华,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旷达风致,自幼天资非凡。“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从这首阳明先生十一岁所作的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生发的昂扬之气。也正是在此年岁,王阳明立志“读书学做圣贤”。少年时期的王阳明一身侠气,熟读兵书,“与胡儿逐马塞北”;同时,他不忘“成圣贤”之志,效仿朱子“格竹”,未得要领,反遭大病,锐气受挫;十七岁时,王阳明得大儒娄谅指点,坚定志向,但对于具体方法仍深感迷茫。此后,他离开了歌诗唱和的文学道路,也修证过佛道的入定工夫,又临庙堂之高,仗义执言,甘受廷杖,远谪龙场。赴谪所途中,王阳明智脱险境,泛海题诗,仍有“险夷原不置胸中”的旷达和侠气。
岭南烟瘴地,山洞石棺中,王阳明陷入了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但他仍然思考着“成圣贤”的问题,终于在连续数日的冥思苦想后,豁然悟道。“这是起死回生的一悟!”这一年,阳明先生三十七岁,他将自己所悟称为“知行合一”。
离开龙场,王阳明被朝廷重新启用,远赴江西平定宁王之乱。此时的阳明先生,已经达到“心岿然不动”的境界。他活用兵法,巧布疑阵,智胜宁王;为了解决军队间的矛盾,他校场演武,一展射艺,收服军心。在战争中,阳明先生的弟子冀元亨潜身敌营,间计成功,最终却不幸早逝,可见兵者死生之地,非为戏语。得胜还京,朝廷敕封“新建伯”,以武将官名授予文官,为大明一朝所罕见。
余姚市新建伯坊(图片来自网络)
嘉靖帝即位,与读书人作对,王阳明不满其做法,遂将主要精力转向民间,讲学四方。此时阳明先生主要讲的是“致良知”,“良知,知行合一都有了。”在这里,孔阳先生选讲了几则《传习录》。《良知诗》中说“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然而大多数人没有独知的时候,“我们的工夫不纯粹”;阳明先生讲“持志如心痛”,成圣贤之志如心痛,一时一刻都放不下;何时可以用功?“你萌时,那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念头非常干净、感觉自己活过来了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命根子;而“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讲“道理”的东西都是第二层;更具有启发性的一句则是“常快活便是工夫”,“常快活”它本身离工夫最近,孔阳先生总结道,“儒家至少是快乐的!”
《传习录》书影
1529年,王阳明前往广西平叛,班师期间,星落青龙,临终前却坦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身后,其学说被朝廷斥为“伪学”,诏毁书院,禁止传学,但止不住民间对阳明子的崇敬。阳明一门师友,上至徐爱、席书等官员,下及王艮、王襞等普通百姓,都在尽心尽力传承儒学,使其在明朝末年达到最高峰。清代,真正的儒学遭到毁灭性打击,民间逐渐不知有阳明。十七世纪初,阳明学传入日本,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治维新前,高官中的阳明学信徒不下百人,如山县有朋、福泽谕吉、伊藤博文等;然此时的中国读书人却深受八股文束缚,学的根本就不是儒家。
阳明学让普通百姓领悟到了儒学的神髓,“人人都可以为圣人”。“王学岂有他长?亦曰:自尊无威而已”,自己的尊严是第一位的,每个人的尊严是第一位的。阳明先生有诗云:“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心中的光明之月,永远团圆无缺,而今天很多人愁眉紧锁,正是因为太久没有学习阳明学。望诸位学友如先生所言,“今天,我们再一次重启阳明时刻。”
阳明子像(图片来自网络)
2
讨论课精彩记录
梁学友:
全民皆儒,那个儒的要义是什么?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吗?是人都可以修身而至于圣贤吗?那人的修持从哪里开始呢?首孝悌吗?
田九七:
儒家有自己非常广大的思想,有核心的追求,就是达到形而上的高度,去闻道,成为圣贤,使人拥有永恒的绝对的精神追求,超越形而下的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高度,这一点是很多古人的追求。但是大家讲学内容多样,我们在认识儒学的时候,看到一句话的时候有很大警醒、启发的时候就可以作为自己的要义。其实我们通过儒学来提升修养,就是从离自己最近的、帮助最大的一句话开始的,有触动有感受就能开始实践,(这样)就可以。孔子、王阳明教弟子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从靠近自己状态的地方入手,这是从实践的角度上说;如果从整体上把握儒家思想的话,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像钱穆先生写过《阳明学述要》大家可以用来参考。
《阳明学述要》书影
丁学友:
“常快活即是功夫。”非常地欣赏这句话。一刻的快活不难,常快活就不易了!常快活需要一颗宽容的心,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正直的良知,一个真实的内心。表里如一,敢怒敢言,捍卫尊严,不屈不挠,不畏生死,活出自我。在现在这个金钱与地位放首位的社会里,今人真的不能与古人相比。
田九七:
这句话本身让人感觉到超越性存在。生活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心就动了,快活的状态就没有了。这个不是具体的情感,喜怒哀乐需要靠外界刺激存在的,真正的快活是人内在的精神生命,自然存在的时候就有的,淡淡的喜悦,是不断向上,清明的状态,我们与人打交道同时维护自己尊严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是清明的超越现实存在的。
陈学友: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时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孟子则说“人人皆可为尧舜”。是什么阻碍我们成不了圣贤,是什么让我们不敢立圣贤之志,因为心中被“不明”和”私欲”所遮蔽,致良知就是要不断观照、反省自己的心,不断去除私欲的过程。不是我们成不了圣贤,是我们不肯下成为圣贤的功夫。
田九七:
感谢陈学友分享。成为圣贤工夫最重要,做工夫和日常是不太一样的,我们面对现实存在本身就有很多限制,这个限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这个本身是人性自然的一面,如果把我们的内心放到这一层面,就很难往上走了,对于修身来说有很大限制。儒家不太强调限制自己的想法,而是关注自己清明快乐的状态,让这种状态一点点滋养培育起来。王阳明说就像内心的小苗一样,我们不去干扰他,也不让他受损,一点一点生长起来,当长成参天大树就不会再受到影响了。如果只靠外界或者说戒掉私欲会感觉做工夫很苦,这个就不是一回事情了。
申学友:
王阳明格竹子而不得法,转念去作诗、去从政。但他内心的追寻、探索和执着始终未动摇,才能龙场悟道,终成一代圣贤。可见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定位是怎样的,不能太过在意眼前一时一刻的得失,持续地做功夫,自然有所得。
田九七:
九七深有同感,每时每刻的得失并不影响我们持续地用功。我们在学习阳明生平的时候,也觉得他的一生是值得钦佩的,王阳明的诗写得非常好,没有朱子写得好,但是王阳明这时候对自己有非常真诚的一面,他觉得这个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我知道我的过错了,知道要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一点。我们有时候会以少为足,很多时候小有成就就很得意了,在修养过程当中有些体会就停下来自我欣赏自我玩味,这都成了我们修养的阻碍。王阳明不是这样,对自己很真诚,每一刻都做好了调整的准备,在晚年时候还说自己的工夫需要不断地长进,像王阳明天资这么高的都这样,值得我们去思索。
张学友:
是不是修行要跟生活工作的目标统一?实际中感觉很多地方是矛盾的,内心不由自主打起架来。
田九七:
九七自己做工夫的感受是,立志要做工夫,属于我们内心唯一的追求,一切成败利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守好自己的工夫。如果不这样,人的内心没办法静下来,会受到牵制,遇到事情就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工夫,这种状态没办法根本调整。立志是立一个根本的志向,经历这一过程,做工夫就成了生命唯一的追求。这和生活工作看起来很矛盾,其实人有了工夫以后,可以自然而然地面对生活一切事情,有温暖、有礼地去处理,守好本分去完成,同时没有患得患失的情绪。以超脱的境界,非常平静地去面对事情,思考更深刻、更自由,当下将事情处理得更好。
(全文完)
本文版权归孔阳国学工作室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我们期待您的反馈,并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如希望进一步沟通,请准确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请填写姓名或昵称
请填写邮箱
请填写手机号码